位置:云南省>>廉政建设
贵阳要求干部职工买西红柿解决农民产量过剩引争议
  来源:法制日报 时间:2008/9/2 10:17:00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近日下发的一个通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有叫好的,有说不妥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个引起议论的通知是要求辖区各单位的干部职工,每人在一段时期内购买西红柿100斤。

    为什么出此通知,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白云区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反季节西红柿的,主要面向贵阳市场,种植面积大约在500亩到700亩之间。从2000年以后,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增收,扩大了种植面积,销售主渠道也开始面向外省。

    很快,从2001年种植面积800亩的生产规模,扩大到去年的8000亩。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支持,西红柿的产量逐年猛增,从2003年的亩产4000斤到去年的亩产1万斤到1、5万斤。而产地收购价也节节攀升,从2004年的每斤0、42元增加到去年的每斤0、9元,最高甚至达到每斤1、5元,每亩纯收入高达万元。

    今年,农户种植西红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了1、2万亩,产量高达6万吨,种西红柿的农户甚至达到了60%以上。

    眼见如此高涨的种植热情,从去年10月开始,区里给西红柿种植泼了一些冷水,提醒农户注意市场风险,要有心理承受能力。白云区蔬菜办也下发通知告诉农民,现在对西红柿种植的技术力量已经不够,种子和种西红柿用的架杆供应不能保证,希望他们转产。

    但是,眼看着种一年西红柿的收入几乎等于种10年水稻的高利润,不少农民放弃了以前的粮食种植,仍然坚持种西红柿。

    白云区的西红柿种植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受年初凝冻灾害的影响,早期的播种推迟,加上当时凝冻过后,一些支农资金也大多流向发展西红柿种植,使西红柿的上市期集中在一起。而今年贵阳周边几个地区的西红柿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因而出现了产大于销的局面。

    今年5月,白云区派人到浙江、上海、福建、湖北、广东等地考察市场,联系客商,以便拓宽销售渠道。尽管如此,外地市场销售疲软和本地产量高的矛盾仍然难以解决。广大农民为卖不出去的西红柿心焦如焚。

    另外,受西红柿滞销困扰的不仅仅是白云区,整个贵阳都遇到了这个问题。为此,贵阳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发文,要求各区、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鉴于此,白云区下发了上述通知。

    白云区蔬菜办主任罗义银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每天最大的事情就是引进全国各地的客商,为这些客商做好服务。目前,已经引进了100多个客商,设立了50多个收购点,每天可以销出四五百吨,最高时可以销出800吨。他说,目前西红柿的销售主渠道仍是各地的客商。干部职工买一些西红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给农民一种希望,让他们感觉党和政府知道他们的困难,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他们;只是给农民一种信心,让他们知道一定可以度过眼前的难关。

    白云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狄英华说,为农民兄弟分忧何乐而不为。她说,农民兄弟西红柿种多了,销量受到影响,而这种东西不易久放,作为国家干部,理应帮忙。她说,西红柿作为普通餐桌上的食品,平时也要消费,这样集中买一些,我觉得是应该的。作为政府来讲,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无可厚非。这种事情既不是天天有,也不是年年有。特殊事情应该允许特殊处理。

    她说,如果是政府决策上的失误,那么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自然要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远水不解近渴,来年的事情容当以后再说,当务之急是把农民面前的困难解决掉。

    贵州省直某机关处长方征对白云区下发文件的行为表示理解,他认为这是关注民生的表现。他说,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但在市场经济运作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发挥行政的力量,政府在此时发挥一些作用可以理解。这是在危急情况下保证百姓利益的有效手段。当然,在具体操作上也许还能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白云区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干部觉得相对于机关干部来讲,农民无疑是弱势群体。我们少出一点钱,就可以解除农民的生存问题,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对于让干部职工买西红柿是否乱摊派的问题,他认为,乱摊派是往农民身上、往企业身上摊派,对于机关干部来讲不存在乱摊派的问题。

    贵州师范大学一位教师说,帮助农民决策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这不是买点西红柿可以解决的问题。白云区出台这个文件,反映了在处理滞销西红柿的问题上作为的不到位。用行政手段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只是治标不治本,这不应是我们提倡的作为。

    在白云区沙文镇扁山村的客商收购点,不少农民聚在这里,期盼着西红柿能早日出手。现在这里每天可以卖出80吨左右,这里的客商大都来自广西、浙江、重庆、福建和广州。

    扁山村村民熊润华以前种水稻,今年是第一年种西红柿,他靠贷款种了6亩,收获了5万多斤。扁山村村民吴大云也是第一年种植,他投资1万元种了3亩。村民朱筑恩则是老种植户了,今年是第四年种植西红柿。去年他没少赚钱。他们表示,都怪自己的风险意识不强,没有听有关部门的意见。“看到种西红柿有这么高的利润,谁不想种呀。”说起白云区的干部职工买西红柿的事,他们异口同声说好,认为这是给他们一个定心丸,表明党和政府记着他们,觉得这是党和政府对他们关心的具体表现。他们说,干部职工买一点西红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我们心里踏实了。他们说以后一定注意市场风险,不盲目跟风。 (阎志江)

·各方看法·


“助农西红柿”该不该买 贵阳市白云区一纸文件引发议论

    农民和不少干部这回“向着”政府说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近日下发的一个通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这个引起议论的通知是要求辖区各单位的干部职工,每人在一段时期内购买西红柿100斤。一时间,有叫好的,有说不妥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记者采访中,位于这一事件核心的种植农户和机关干部们,纷纷发表了他们自己的看法。

    农民很感激:当初该听政府的

    记者来到白云区沙文镇扁山村的客商收购点,不少农民聚在这里,期盼着西红柿能早日出手。现在这里每天可以卖出80吨左右,这里的客商大都来自广西、浙江、重庆、福建和广州。

    扁山村村民熊润华以前种水稻,今年是第一年种西红柿,他靠贷款种了6亩,收获了5万多斤。扁山村村民吴大云也是第一年种植,他投资1万元种了3亩。村民朱筑恩则是老种植户了,今年是第四年种植西红柿。去年他没少赚钱。他们表示,都怪自己的风险意识不强,没有听有关部门的意见。“看到种西红柿有这么高的利润,谁不想种呀。”

    记者了解到,白云区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反季节西红柿的。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支持,西红柿的产量逐年猛增,而产地收购价也节节攀升。今年,农户种植西红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了1.2万亩,产量高达6万吨,种西红柿的农户甚至达到了60%以上。

    眼见如此高涨的种植热情,从去年10月开始,区里给西红柿种植泼了一些冷水,提醒农户注意市场风险,要有心理承受能力。白云区蔬菜办也下发通知告诉农民,现在对西红柿种植的技术力量已经不够,种子和种西红柿用的架杆供应不能保证,希望他们转产。

    但是,眼看着种一年西红柿的收入几乎等于种10年水稻的高利润,不少农民放弃了以前的粮食种植,仍然坚持种西红柿。结果,因年初凝冻灾害播种推迟以及支农资金流向西红柿种植,出现了产大于销的局面。

    说起白云区发文件让干部职工买西红柿的事,他们异口同声说好,认为这是给他们一颗定心丸,表明党和政府记着他们,觉得这是党和政府对他们关心的具体表现。他们说,干部职工买一点西红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我们心里踏实了。他们说以后一定注意市场风险,不盲目跟风。

  不少干部说:没觉得这是乱摊派

    白云区蔬菜办主任罗义银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每天最大的事情就是引进全国各地的客商,为这些客商做好服务。目前,已经引进了100多名客商,设立了50多个收购点,每天可以销出四五百吨,最高时可以销出800吨。他说,目前西红柿的销售主渠道仍是各地的客商。干部职工买一些西红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给农民一种希望,让他们感到党和政府知道他们的困难,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他们;只是给农民一种信心,让他们知道一定可以渡过眼前的难关。

    白云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狄英华说,为农民兄弟分忧何乐而不为。她说,农民兄弟西红柿种多了,销量受到影响,而这种东西不易久放,作为国家干部,理应帮忙。西红柿作为普通餐桌上的食品,平时也要消费,这样集中买一些,也是应该的。作为政府来讲,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无可厚非。这种事情既不是天天有,也不是年年有,特殊事情应该允许特殊处理。

    她说,如果是政府决策上的失误,那么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自然要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远水不解近渴,来年的事情以后再说,当务之急是把农民面前的困难解决掉。

    贵州省直某机关处长方征对白云区下发文件的行为表示理解,他认为这是关注民生的表现。他说,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但在市场经济运作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发挥行政的力量,政府在此时发挥一些作用可以理解。这是在危急情况下保证百姓利益的有效手段。当然,在具体操作上也许还能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白云区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干部觉得相对于机关干部来讲,农民无疑是弱势群体。“我们出很少一点钱,就可以解除农民的生存问题,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对于让干部职工买西红柿是否乱摊派的问题,他认为,乱摊派是往农民身上、往企业身上摊派,对于机关干部来讲不存在乱摊派的问题。

     
    作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