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监督:规范中求实效 |
|
来源: |
时间:2007/3/12 14:32:00 |
|
|
|
|
|
"逢雨必酸"、"有水皆污"、"污染之重,触目惊心"...... 这些词汇出自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份执法检查报告。 列席那次常委会会议的张永钧代表至今对报告印象深刻。"报告措辞严厉,直面问题,十分精彩。"张永钧说。 2006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了有关环保法律执法检查的报告。报告以大量引人注目的数字和直面现实的语句,向人们描绘了一幅中国生态环境"警世图"。报告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建议:狠抓思想认识的落实、狠抓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落实、狠抓资金投入和有关政策的落实......一口气提出六个"狠抓"。 对此,张永钧的评价是:"人大监督工作越来越倾向于解决问题,越来越讲求实效。" "在讲求实效这一点上,全国人大常委会付出了很多努力。"田儒斌代表告诉记者,他注意到,今天吴邦国委员长在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对过去一年的人大监督工作用了一个"新"字来描述--监督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和社会普遍关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重点,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开展跟踪监督。2006年,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公正司法等重大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8个专项工作报告,检查了12部法律的实施情况,加强了跟踪监督,着力推动了整改落实。 过去的一年,常委会还重视对预算和经济工作进行监督,听取和审议了中央决算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批准了2005年中央决算。去年12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预算超收收入使用情况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监督工作在本届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田儒斌代表说,人大监督工作更加扎实,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跟踪检查监督非常值得提倡,在对过去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的基础上再抓落实,这样的监督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再次采取跟踪监督的方式,跟踪检查法官法、检察官法执法检查报告所提建议的落实情况。 这,让田儒斌对今年人大监督工作充满期待。 "如今再提人大监督工作,监督法不可不提。"韩召善代表说。 2006年8月,监督法获得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制定监督法是人大立法工作的一件大事。这部法律从酝酿到出台,历时20年,可谓"二十年磨一剑"。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具有重大的意义。 2007年,是监督法实施的第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计划组织实施3个方面的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9个专项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关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报告;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情况的报告、关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报告,检查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完善审判监督制度和检察监督制度的报告,跟踪检查法官法、检察官法执法检查报告所提建议的落实情况;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侨务工作的报告,跟踪检查民族区域自治法执法检查报告所提建议的落实情况和相关配套法规规章制定情况等等。 报告提出,常委会还将依法加强预算和经济工作监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依法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 部署了具体监督工作后,吴邦国委员长在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了要求。与取得的实效一样,还是突出了一个"新"字--新水平。报告指出:"要以贯彻实施监督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依法规范监督形式,严格执行监督程序,努力增强监督实效,把常委会监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这段话很令人鼓舞。"韩召善代表说,"可以想见,今后人大监督工作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有实效。"
|
|
作者: 责任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