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舆论就像一阵风,无论多么热闹的事件终归都要落幕,把舞台让位于更新的热点。距离舆论场闹得沸沸扬扬的“鲍某某涉嫌性侵韩某某案”已过去半年,远离热点时期的众声喧哗与社会情绪,或许更有利于对事件进行反思,特别是媒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恪守新闻职责,严守职业道德底线,显得很有必要。
从最终的调查结论中不难看出,事件中鲍某某和韩某某彼此之间的纠缠,本是私事,不值得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回头来看,这一切的源头是那篇题为《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揭开这位总裁父亲的“画皮”》的新闻报道。“性侵”“未成年女儿”“三年”“总裁父亲”“画皮”这样耸动的字眼放在标题上,瞬间精准击中了网民情绪中的愤怒点和批判欲,使得这篇文章迅速成为互联网上的爆款新闻。
从内容来看,报道以所谓的被害人韩某某的视角讲述了这起案件,并没有采访到鲍某某,文中充满了小说式、主观化的描述。尽管现在看起来,报道有不少漏洞,但仍然迅速引起了舆论大哗。最初报道刊出10天之内,客户端相关文章超2.2万篇,微信文章近8000篇,微博讨论近25万条,与之有关的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超过50亿次。另外一家媒体很快刊发了与上述媒体态度相左的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鲍某某一方的信息,但对韩某某一方的叙述同样缺少第一手资料。
两篇关键的报道,都没有做到全面平衡,使很多关键问题存在失实的情况,引发了舆论场不同群体的撕裂和论战,对司法机关依法办理案件形成了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介入后续报道的其他媒体和网络平台,本应通过更加审慎的求证,纠正失实内容,尽最大努力还原事件真相,但是一些媒体和网络平台却依然偏离理性报道的“航向”,最终使舆情汹涌。
这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许就是为了追求速度、追求关注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本该下大功夫的周密调查、客观报道之责。而网民的愤怒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事实真相是否如此似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同时,也因为“首因效应”太过强大,使首发媒体后续的澄清型的报道都被淹没在了舆论场。从上述具体案例说开,在如今的媒体生态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公信力都是其取信于受众的最大竞争力。
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迁,对“真实”的追求不能有丝毫放松。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事实准确无误,才能谈论孰是孰非。在鲍某某涉嫌性侵韩某某案件中,最为关键的事实就是事发时韩某某是否为未成年人。这一事实直接关涉鲍某某行为的恶性程度和其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报道情况来看,两家媒体都在这一核心事实上或只听信一方之辞,或未进行求证,致使报道一经刊发便引起轩然大波。当然,在很多时候,作为媒体不可能有公权力机关的调查权限和能力手段,但一定要有对核心事实进行多方求证的专业素养。
对平衡报道原则的落实不能有丝毫放松。为了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就需要在报道过程中恪守平衡原则,即给涉事多方以平等发声的机会,而不是对当事一方的一面之词有闻必录、照单全收。同时,也要秉承公正客观的原则,不刻意回避事实。
对社会责任的追求不能有丝毫放松。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上,媒体还是要守住初心,秉承新闻专业主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遇到社会热点事件一定要先问事实,再问是非,否则很容易导致用主观猜测代替客观求证,陷入“想象的正义”中。尤其是一些饱受社会关注和争议的事件,往往涉及诸多的利益方,媒体稍有不慎,就可能侵犯相关当事人的名誉、隐私等合法权益。更为重要的是,还会在舆论场上搅起一滩浑水,加剧社会撕裂、浪费各方资源。
除了媒体之外,网民也需要反思。在官方调查没有结论前,不少网民弱化了理性判断的能力,在被带偏的节奏中缺乏独立思考。我国互联网发展已20多年了,各类反转新闻也是层出不穷。比如,就在今年5月至8月的三个月内,就有“南京女子利用航班延误骗保300万被刑拘事件”“郑州司机性侵直播事件”“昆明一超市员工抓小偷被刑拘事件”“南京大学生偷外卖被刑拘事件”“重庆罗冠军性侵事件”等等。在见过如此多的“反转”新闻后,我们理应有“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经验和耐心。特别是对于涉法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专业性很强,网民不能凭感觉和情感去决断是非、弄清黑白。
“鲍某某涉嫌性侵韩某某案”也提醒政法机关,要保持法治定力、工作定力,对于社会舆论既要高度重视,也不能亦步亦趋。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把更多功夫下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等工作中,面对被误解、被曲解的社会舆情时,就会更有底气地从容发声,妥善沟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