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是个明媚的日子,童年本应像田园诗一样美丽。可是穆罕默德·加拉尼的童年却异常悲惨。5年前,14岁的他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被捕,至今仍被关押在美军设在古巴的关塔那摩监狱。美军指控他12岁时参与了“基地”组织在英国的恐怖活动,之后成为该组织成员。事实上,当时他与双亲生活在沙特阿拉伯,正是一个“盼望长大”的孩子。
这则骇人听闻的消息,在“六一”节来临之际刊登在英国《独立报》网站。消息说,在关塔那摩监狱中,有超过60名被关押者在被捕时还不满18岁。
美国著名媒体评论家尼尔·波兹曼曾经说,至少在100部法典中,“儿童”与“成年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至少在100种风俗习惯里,儿童受到保护。在国际社会,美国一向以“人权保护者”自居,不想这回,别国的少年儿童碰到美国人却触了霉头,因为人家不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对美军监狱关押少年犯的揭露,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全球儿童的现实处境。2004年,联合国曾提醒世人注意乌干达“儿童兵”的悲惨现实。在该国的“上帝抵抗军”中,近90%的士兵是未成年人,有的儿童兵才8岁,大多是被抢夺而来。在长达18年的反政府武装活动中,“上帝抵抗军”迫使160多万乌干达人——其中半数为儿童——流离失所。令人痛心的是,受害者是儿童,加害者也是儿童。2006年,联合国再次提请人们注意,在尼泊尔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的冲突中,儿童纷纷被武装分子劫走。
儿童,在任何时候都是弱者。人类已历经数千年的文明,可是在当今世界的一些地方,儿童的境遇依然充满痛苦和迷茫,这让人警醒。
人类对儿童的保护,一直前行在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上。从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中,我们能看到19世纪穷人孩子所遭受的厄运:失学,童工,济贫院,少年监狱……不过,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各国逐渐将保护儿童置于突出地位,儿童的境遇不断改善:他们走出工厂,进入学校,穿着自己的服装,阅读自己的文学,做自己的游戏,生活在自己的童年世界里。“儿童”的概念最终牢固地建立起来。遗憾的是,并非世界上所有的儿童都拥有无悔的童年,一些地区不时传来儿童失学、做工、从军、被贩卖、受虐待的消息,无不令人触目惊心。
这个“六一”节,身边孩子的盈盈笑靥让人愉悦,可这些偶尔飘来的杂音,搅得人心发沉。尼尔·波兹曼说,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也许是最人性的一个。人们应该爱护儿童,因为他们代表了人类的未来。 |